兴业策略 悉尼点亮大满贯“第七星”,上马瞄准下一程
就在几天前,悉尼马拉松首次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第七站身份亮相,当天参赛规模约3.5万人,荷兰名将西凡·哈桑夺冠,并跑出澳大利亚女子历史最快成绩,肯尼亚传奇埃鲁德·基普乔格也在同场出战,悉尼的大满贯首秀把自己推上了世界跑圈的“C位”。
悉尼的“大满贯首秀”,也把上马推到聚光灯下:作为大满贯候选赛事的上海马拉松,正以“科学办赛”的路径冲刺“转正”,悉尼马拉松也为上海提供了一把清晰的标尺。
新华社照片,悉尼(澳大利亚),2024年9月15日,参赛选手在比赛中。 当日,2024悉尼马拉松在澳大利亚悉尼开跑。 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
新华社照片,悉尼(澳大利亚),2024年9月15日,参赛选手在比赛中跑过悉尼海港大桥。 当日,2024悉尼马拉松在澳大利亚悉尼开跑。 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
远不止一个“头衔”
更亮眼或许在“赛道之外”。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与该州旅游局评估称兴业策略,悉尼升格为大满贯预计未来十年将为本地带来最高3亿美元的旅游与相关消费增量,这不是短期流量,而是可持续的“产业曲线”。
众所周知,大满贯绝不仅仅是马拉松世界的一个“头衔”:悉尼把观赛与消费、公益与科技绑在一起。官方App不仅提供线路与医疗点导航,还做了城市级的互动玩法;赛道沿线搭建多处Live Sites与娱乐点位;跑步展官方披露有50多家展商入驻,形成“跑步即入口、场景即转化”的闭环。
竞技层面同样是一门“经营学”。悉尼为本土精英设置了创纪录的国内奖金池(合计13.5万澳元),男女本土第一各得3万澳元,同时今年的轮椅精英阵容也被官方称为“澳洲史上最强”。这既是竞技名片,也是城市价值观的体现。
上马靠什么“转正”?
将视野转回中国马拉松,上海马拉松的第一块“大满贯地基”,其实已经打下。上马在2024年正式进入大满贯候选序列,按照大满贯评估节律,最早2027年具备“转正”可能。
第二块“大满贯地基”,是可被验证的国际化服务与不断增长的国际关注度。2025年上马早在去年就确定于11月30日开跑;对海外跑者明确收费标准(全马160美元、迷你马50美元),报名与缴费节奏公开透明,这为海外跑者的行程规划提供了确定性。
更关键的是兴业策略,上马今年吸引了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4313名国际跑者报名,覆盖五大洲,国际来源多样性显著提升。
上马也把“到上海参赛”这件事做得更方便:与Marathon Tours & Travel(马拉松旅游旅行社)建立官方国际旅行合作,提供“参赛—住宿—城市体验”一体化方案,打通海外跑者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上马在悉尼跑步展亮相设展,围绕赛道路线、报名政策与旅行服务开展现场咨询,吸引了不少海外跑者驻足打卡;社交平台也能看到上马展位的现场照片,国际曝光进一步放大。
这块“地基”同样体现在“把赛事做成一年四季的生态”。一方面是赛事体系内的流量互导——女子半马、苏州河半马等绩优跑者可直通上马,形成清晰的阶梯;另一方面是城市平台的资源聚合——“尚嗨运动”把金融、文旅、零售、电商等社会资源做成“联动资源库”,把上马纳入“体育+”消费生态,推动商旅文体展开多场景联动。
新华社照片,上海,2024年12月1日,参赛选手在比赛中。\n 当日,2024上海马拉松鸣枪开跑。\n 新华社发(陈浩明摄)
上马已经有了大满贯的“基因”
从对标维度来看,悉尼的底层做法,上海不难复制。
其一是“可验证的国际化服务能力”。上马今年在国际报名、支付、双语服务、外籍咨询邮箱等方面对齐国际惯例;同时引入Marathon Tours & Travel作为官方国际旅行伙伴,将“参赛—住宿—城市体验”打包运营,补足上海外跑者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这既能扩充上马的“国际源头”,也能把“来上马、游上海”的路径做实。
其二是“精英扶持+包容性赛事”。悉尼用本土奖金池和轮椅群体打造“国家队窗口”,上马完全可以“就地取材”:在不改变总预算的前提下,优化本土精英激励结构,并把轮椅竞赛与无障碍观赛做成显性卖点,既满足大满贯对社会影响力的考核,也与“人民城市”理念同频。悉尼这套做法与其“首秀”成绩之间的正相关已经显现,值得上海按“上马标准件”落地。
其三是“技术即体验”。悉尼的官方App做到了赛中导航、医疗点定位与AR城市互动的合一,观众有城市观赛点,跑者有“寻宝玩法”,让“马拉松日”成为城市像素级的沉浸体验。上马的数字化底座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(官方小程序、APP等),还将把服务、体验颗粒度进一步做细,做成“全年运营的城市IP”。
其三是“赞助从曝光到交易”。悉尼把传统“装饰型赞助”转成“体验入口”:汽车、3C、家庭场景等跨界品牌主动“进场”,展会与城市商圈的联动可度量、可变现。上海已有“尚嗨运动”这块“撮合引擎”,下一步就是把赞助权益包标准化、把消费券与场景活动常态化,让“上马周”真正带火南京路、淮海路、滨江等商旅触点。
“大满贯”不是终点
跑者大都把大满贯理解为马拉松世界的“最高殿堂”,但对城市而言,它更像一个倒逼机制:运营要素是否齐全、流程是否稳健、容错是否有预案、体验是否“可复用”,都有明确的考核表。悉尼的案例证明,只要标准化做对了,增长就能跨越周期:赛事与旅游叠加的收益是以“十年”为计算单位的,公益筹款、赞助新增、国际传播也都有实打实的杠杆。
上马早已不缺跑者基础,但上限不在数量和热度,而在承载力:能否通过报名分流+忠实跑者保护机制减少“弃跑情绪”,能否用系列赛直通与公益名额优化结构,能否把观赛—消费—城市品牌做成“每年都进阶”的常态。正因如此,上马的大满贯前景值得期待兴业策略,更值得把它当作一门“城市级工程学”,让世界在每一个“上马日”,看到一座一丝不苟、热情开放、持续进化的上海。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