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配资 1966年陶铸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宣部部长,夫人曾志:这工作你不合适
【1966年5月,北京】“老陶易配资,这差事真不适合你。”曾志压低声音,可语气却很笃定。窗外梧桐落下一片新叶,屋里只听见茶杯的轻碰声。
陶铸把公文包放到桌上,苦笑一下:“主席亲口点的名,推不掉。”一句话,看似平常,分量却重得很。毛泽东要让这位“牛脾气”的老部下掌舵宣传口,出乎不少人意料,更让曾志提心吊胆。

风回到三十三年前。1933年春,陶铸奉命潜往上海。那年他二十七岁,怀揣黄埔生的豪情,却被叛徒出卖,转瞬跌进南京老虎凳与电棍的地狱。判无期。国民党军法处的人劝降:“信三民主义,保你前程。”陶铸抬头,只扔出八个字——“杀了我,也不改信仰。”
在中央陆军监狱,他成了“图书馆常客”。《史记》、孙子兵法、经济学原著,能借到的几乎全翻过。狭小囚室是课堂,铁窗是学费。后来同事打趣问他毕业院校,他自嘲:“监狱大学。”一句俏皮,背后是四年煎熬。
1937年初夏,西安事变余波尚存,费尽心机递进特赦名单。重见天日的陶铸还没顾得上晒回阳光,就直奔武汉长江局找周恩来。楼梯口那场乌龙搏斗早成段子:戴眼镜的李克农被他当特务,一拳打掉眼镜腿。周恩来到场,才让两个“恩人”握手言笑。从此,“打出来的兄弟”成了佳话。

毛泽东第一次给陶铸下“牛”定论是1932年漳州。闽东根据地缺枪易配资,他一口要红军两连。林彪觉得狮子大开口,陶铸反怼:“要粮要钱就找地方,要枪就说困难,凭啥?”毛泽东不恼,反而乐,“牛长犄角要顶人,这样的牛,党里少不了。”一句戏言,奠定两人几十年的互信。
延安时期,不止一次“顶牛”。叶剑英回忆,陶铸像坦克,轰隆隆直上,有时连刘少奇也让他“碾”得眼冒金星。可偏偏这种刚直,在复杂局势里常能拨云见日。毛泽东私下叮嘱中办秘书:“他要是再顶人,只要道理在,就别拦。”这话传开,没人再敢小瞧这头“闯将牛”。
1948年冬,北平谈判桌。傅作义态度反复,局势胶着。陶铸奉命进城,同谈判小组研究方案,一连八昼夜,只睡了十几个钟头。最终和平解放北平,他一手稳了枪炮,又托底了城内百姓。那年他四十二岁,额角已添白发。
新中国成立后,广东成了试金石。毛泽东交代:“南大门要牢牢看住。”陶铸南下,一跑就是八年,110个县,他踏了105个。插秧、收蚝、抗台风,他都跟着干。一次汇报,毛泽东问有什么新鲜事,他扯着嗓子说渔民夜里点桔油灯捞虾米。主席乐得直拍扶手:“你那边故事多。”其实故事因人而起,离土带汗才能采得到料。

1966年春,文宣阵线需要“硬手”。毛泽东点名陶铸,理由简单:战火里磨出来的眼界,加上敢讲真话的脾气。可曾志担忧也有理。宣传口牵扯面广,刀口向内,稍有不慎就会火星四溅。陶铸自己心知肚明,却又认定“这是火线”。接任当天,他对身边人说:“老陶再犟,也得学会用话筒。”
不久,他提出精简口号、下放采访权,把《人民日报》头版让给基层通讯。有人暗地里嘀咕:“脾气大,笔更锋。”中央碰头会上,他甚至直陈有些文章“只剩口号味”。会场空气瞬间凝固,几秒后周恩来敲桌子,让大家先听完。周总理会后悄悄拍他肩:“话说重了,但我挺你。”
遗憾的是,牛再壮也敌不过病魔。1969年年初,胃癌确诊。陶铸仍天天想着“改版计划”,病历夹里满是手写备注。医生劝他少劳神,他打趣:“闲下来就容易乱想,还不如动笔。”11月30日凌晨,他合上笔记本,留下一句断断续续的话:“宣传也要脚上有泥。”灯光下,曾志再也忍不住泪水。

十年后,白云山松涛间,骨灰盒落下的一瞬,女儿陶斯亮对母亲说:“爸一辈子和硬骨头打交道,他自己就是块硬骨。”山风呼啸,仿佛有人回应。
回头看1966那个夜晚——曾志那句“这工作你不合适”没有错。陶铸确实不合“安稳职位”的“适”,却绝对合“敢讲真话”的“适”。宣传阵地需要稳,也需要锋,而锋刃从不生在圆滑里。不得不说,当年那头倔牛把一腔牛劲都掰成了笔尖锋芒,尽管代价沉重,但历史不会忘记。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